Golang
的特色之一就是goroutine
,使得程序员进行并发编程更加方便,适合用来进行服务器编程。作为后端开发工程师,有必要了解并发编程面临的场景和常见的解决方案。一般情况下,是怎样做高并发的编程呢?有那些经典的模型呢?
一切始于 C10k
C10k
就是 Client 10000,单机服务器同时服务1万个客户端。当然,现在的业务面临的是 C100k、C1000k 了。早期的服务器是基于进程/线程模型,每新来一个连接,就分配一个进程(线程)去处理这个连接。而进程(线程)在操作系统中,占有一定的资源。由于硬件的限制,进程(线程)的创建是有瓶颈的。另外进程(线程)的上下文切换也有成本:每次调度器调度线程,操作系统都要把线程的各种必要的信息,如程序计数器、堆栈、寄存器、状态等保存起来。
CPU 运算远远快于 I/O 操作。一般而言,常见的互联网应用(比如 Web)都是 I/O 密集型而非计算密集型。I/O 密集型是指,计算机 CPU 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等待数据的输入输出,而不是计算。当 CPU 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 I/O 的时候,大部分计算资源都被浪费掉了。
显然,简单粗暴地开一个进程/线程去 handle 一个连接是不够的。为了达到高并发,应该好好考虑一下 I/O 策略。同样的硬件条件下,不同的设计产生的效果差别也会很大。在讨论几种 I/O 模型之前,先介绍一下同步/异步、阻塞/非阻塞的概念,以及操作系统的知识。
同步/异步?阻塞/非阻塞?
同步,是调用者主动去查看调用的状态;异步,则是被调用者来通知调用者。例如在 Web 应用里,后端通过渲染模版的方式把 Web 页面发送给前端,是同步的方式。这里前端是调用者,每一次请求数据,都要把整个页面重新加载一次。而前端用 jQuery Ajex 向服务器请求数据,则是异步的,每次请求数据不需要把整个页面重新加载,局部刷新即可。
阻塞和非阻塞的区别是调用后是否立即返回。 A 调完 B,就在调用处等待(阻塞),直到 B 方法返回才继续执行剩下的代码,这就是阻塞调用。而非阻塞是 A 方法调用 B 方法,B 方法立即返回,A 可以继续执行下面的代码,不会被该调用阻塞。当某个方法被阻塞了,该方法所在的线程会被挂起,被操作系统的调度器放到阻塞队列,直到 A 等待的事件发生,才从阻塞态转到就绪态。
Unix 下的 I/O 模型也有同步/异步、阻塞/非阻塞的概念,可以查看我做的笔记:UNIX 中的 I/O 模型
进程、线程、协程
进程 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的一个独立单位。这些资源包括:用户的地址空间,实现进程(线程)间同步和通信的机制,已打开的文件和已申请到的I/O设备,以及一张由核心进程维护的地址映射表。内核通过 进程控制块 (PCB,process control block)来感知进程。
线程 是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。内核通过 线程控制块 (TCB,thread control block)来感知线程。
线程本身不拥有系统资源,而是仅有一点必不可少的、能保证独立运行的资源,如TCB、程序计数器、局部变量、状态参数、返回地址等寄存器和堆栈。同一进程的所有线程具有相同的地址空间,线程可以访问进程拥有的资源。多个线程可并发执行,一个进程含有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线程,但至少有一个线程。
线程的有不同的实现方式,分 内核支持线程 (KST,Kernel Supported Threads)和 用户级线程 (UST, User Supported Threads)。内核级线程的 TCB 保存在内核空间,其创建、阻塞、撤销、切换等活动也都是在内核空间实现的。用户级线程则是内核无关的,用户级线程的实现在用户空间,内核感知不到用户线程的存在。用户线程的调度算法可以是进程专用的,不会被内核调度,但同时,用户线程也无法利用多处理机的并行执行。而一个拥有多个用户线程的进程,一旦有一个线程阻塞,该进程所有的线程都会被阻塞。内核的切换需要转换到内核空间,而用户线程不需要,所以前者开销会更大。但用户线程也需要内核的支持,一般是通过运行时系统或内核控制线程来连接一个内核线程,有 1:1、1:n、n:m 的不同实现。
在分时操作系统中,处理机的调度一般基于时间片的轮转(RR, round robin),多个就绪线程排成队列,轮流执行时间片。而为保证交互性和实时性,线程都是以抢占的方式(Preemptive Mode)来获得处理机。而抢占方式的开销是比较大的。有抢占方式就有非抢占方式(Nonpreemptiv Mode),在非抢占式中,除非某正在运行的线程执行完毕、因系统调用(如 I/O 请求)发生阻塞或主动让出处理器,不会被调度或暂停。
而协程(Coroutine)
就是基于非抢占式的调度来实现的。进程、线程是操作系统级别的概念,而协程是编译器级别的,现在很多编程语言都支持协程,如 Erlang、Lua、Python、Golang。准确来说,协程只是一种用户态的轻量线程。它运行在用户空间,不受系统调度。它有自己的调度算法。在上下文切换的时候,协程在用户空间切换,而不是陷入内核做线程的切换,减少了开销。简单地理解,就是编译器提供一套自己的运行时系统(而非内核)来做调度,做上下文的保存和恢复,重新实现了一套“并发”机制。系统的并发是时间片的轮转,单处理器交互执行不同的执行流,营造不同线程同时执行的感觉;而协程的并发,是单线程内控制权的轮转。相比抢占式调度,协程是主动让权,实现协作。协程的优势在于,相比回调的方式,写的异步代码可读性更强。缺点在于,因为是用户级线程,利用不了多核机器的并发执行。
线程的出现,是为了分离进程的两个功能:资源分配和系统调度。让更细粒度、更轻量的线程来承担调度,减轻调度带来的开销。但线程还是不够轻量,因为调度是在内核空间进行的,每次线程切换都需要陷入内核,这个开销还是不可忽视的。协程则是把调度逻辑在用户空间里实现,通过自己(编译器运行时系统/程序员)模拟控制权的交接,来达到更加细粒度的控制。
参考:《计算机操作系统》
并发模型
1.单进(线)程·循环处理请求 单进程和单线程其实没有区别,因为一个进程至少有一个线程。循环处理请求应该是最初级的做法。当大量请求进来时,单线程一个一个处理请求,请求很容易就积压起来,得不到响应。这是无并发的做法。
2.多进程 主进程监听和管理连接,当有客户请求的时候,fork 一个子进程来处理连接,父进程继续等待其他客户的请求。但是进程占用服务器资源是比较多的,服务器负载会很高。
Apache 是多进程服务器。有两种模式:
- Prefork MPM : 使用多个子进程,但每个子进程不包含多线程。每个进程只处理一个连接。在许多系统上它的速度和worker MPM一样快,但是需要更多的内存。这种无线程的设计在某些性况下优于 worker MPM,因为它可在应用于不具备线程安全的第三方模块上(如 PHP3/4/5),且在不支持线程调试的平台上易于调试,另外还具有比worker MPM更高的稳定性。
- Worker MPM : 使用多个子进程,每个子进程中又有多个线程。每个线程处理一个请求,该MPM通常对高流量的服务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因为它比prefork MPM需要更少的内存且更具有伸缩性。
这种架构的最大的好处是隔离性,子进程万一 crash 并不会影响到父进程。缺点就是对系统的负担过重。
参考:
3.多线程 和多进程的方式类似,只不过是替换成线程。主线程负责监听、accept()连接,子线程(工作线程)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流的读取。子线程阻塞,同一进程内的其他线程不会被阻塞。
缺点是:
- 会频繁地创建、销毁线程,这对系统也是个不小的开销。这个问题可以用线程池来解决。线程池是预先创建一部分线程,由线程池管理器来负责调度线程,达到线程复用的效果,避免了反复创建线程带来的性能开销,节省了系统的资源。
- 要处理同步的问题,当多个线程请求同一个资源时,需要用锁之类的手段来保证线程安全。同步处理不好会影响数据的安全性,也会拉低性能。
- 一个线程的崩溃会导致整个进程的崩溃。
多线程的适用场景是:提高响应速度,让IO和计算相互重叠,降低延时。虽然多线程不能提高绝对性能,但是可以提高平均响应性能。
这种其实是比较容易想到的,特别是对于刚刚学习多线程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学生而言。在请求量不高的时候,是足够的。来多少连接开多少线程,就看服务器的硬件性能能不能承受。但高并发并不是线性地堆砌硬件或加线程数就能达到的。100个线程也许能够达到1000的并发,但10000的并发下,线程数乘以10也许就不行,比如线程调度带来的开销、同步成为了瓶颈。
4.单线程·回调(callback)和事件轮询 Nginx 采用的是多进程(单线程) & 多路IO复用模型:
Nginx 在启动后,会有一个 master 进程和多个相互独立的 worker 进程。
接收来自外界的信号,向各 worker 进程发送信号,每个进程都有可能来处理这个连接
master 进程能监控 worker 进程的运行状态,当 worker 进程退出后(异常情况下),会自动启动新的 worker 进程。
主进程(master 进程)首先通过 socket() 来创建一个 sock 文件描述符用来监听,然后fork生成子进程(workers 进程),子进程将继承父进程的 sockfd(socket 文件描述符),之后子进程 accept() 后将创建已连接描述符(connected descriptor)),然后通过已连接描述符来与客户端通信。
存在惊群现象:当连接进来时,所有子进程都将收到通知并“争着”与它建立连接。
Nginx 在 accept 上加一把互斥锁来应对惊群现象。
在每个 worker 进程里,Nginx 调用内核 epoll()函数来实现 I/O 的多路复用。
Node.js 也是单线程模型。Node.js中所有的逻辑都是事件的回调函数,所以 Node.js始终在事件循环中,程序入口就是事件循环第一个事件的回调函数。事件的回调函数中可能会发出I/O请求或直接发射( emit )事件,执行完毕后返回事件循环。事件循环会检查事件队列中有没有未处理的事件,直到程序结束。Node.js的事件循环对开发者不可见,由 libev 库实现,libev 不断检查是否有活动的、可供检测的事件监听器,直到检查不到时才退出事件循环,程序结束。
Node.js 单线程能够实现非阻塞,是因为其底层实现有另一个线程在轮询事件队列,对于上层的开发者,只需考虑单线程,没有权限去开新的线程,也不需要考虑线程同步之类的问题。
这种机制的缺点是,会造成大量回调函数的嵌套,代码可读性不佳。因为没有多线程,在多核的机器上,也没办法实现并行执行。
参考:
5.协程
协程基于用户空间的调度器,具体的调度算法由具体的编译器和开发者实现,相比多线程和事件回调的方式,更加灵活可控。不同语言协程的调度方式也不一样,python 是在代码里显式地yield
进行切换,golang 则是用 go 语法来开启goroutine
,具体的调度由语言层面提供的运行时执行。
gorounte 的堆栈比较小,一般是几k,可以动态增长。线程的堆栈空间在 Windows 下默认 2M,Linux 下默认 8M。这也是 goroutine 单机支持上万并发的原因,因为它更廉价。
从堆栈的角度,进程拥有自己独立的堆和栈,既不共享堆,亦不共享栈,进程由操作系统调度。线程拥有自己独立的栈和共享的堆,共享堆,不共享栈,线程亦由操作系统调度(内核线程)。协程和线程一样共享堆,不共享栈,协程由程序员在协程的代码里显示调度。
在使用 goroutine 的时候,可以把它当作轻量级的线程来用,和多进程、多线程方式一样,主 goroutine 监听,开启多个工作 goroutine 处理连接。比起多线程的方式,优势在于能开更多的 goroutine,来处理连接。
goroutine 的底层实现,关键在于三个基本对象上,G(goroutine),M(machine),P (process)。M:与内核线程连接,代表内核线程;P:代表M运行G所需要的资源,可以把它看做一个局部的调度器,维护着一个goroutine队列;G:代表一个goroutine,有自己的栈。M 和 G 的映射,可以类比操作系统内核线程与用户线程的 m:n 模型。通过对 P 数量的控制,可以控制操作系统的并发度。
参考:
如何理解 Golang 中“不要通过共享内存来通信,而应该通过通信来共享内存”?
Actor 和 CSP 模型
传统的多线程编程,是用共享内存的方式来进行同步的。但当并行度变高,不确定性就增加了,需要用锁等机制保证正确性,但锁用得不好容易拉低性能。而且多线程编程也是比较困难的,不太符合人的思维习惯,很容易出错,会产生死锁。所以有一些新的编程模型来实现高并发,用消息传递来代替共享内存和锁。
于是就有了“Don’t communicate by sharing memory, share memory by communicating”(不要通过共享内存来通信,而应该通过通信来共享内存)的思想,Actor 和 CSP 就是两种基于这种思想的并发编程模型,学术界已有诸多论文加以阐述。也就是说,这是有数学证明的,了解这两种模型,能给高并发服务器的开发很多有益的启发。作为工程师,不一定要有理论创新,但要学会把理论成果用到自己的项目上面。
「Actor 模型的重点在于参与交流的实体,而 CSP 模型的重点在于用于交流的通道。」Java/Scala 有个库 akka,就是 Actor 模型的实现。而 golang 的协程机制则是 CSP 模型。
「Actor 模型推崇的哲学是“一切皆是参与者(actor)”,这与面向对象编程的“一切皆是对象”类似。」「Actor模型=数据+行为+消息。Actor模型内部的状态由自己的行为维护,外部线程不能直接调用对象的行为,必须通过消息才能激发行为,这样就保证Actor内部数据只有被自己修改。」
我的理解是,在模型内部,对数据的处理始终是单线程的,所以无需要考虑线程安全,无需加锁,外部可以是多线程,要操作数据需要向内部线程发送消息,内部线程一次只处理一次消息,一个消息代表一个处理数据的行为。内部线程和外部线程通过信箱(mailbox)来实现异步的消息机制。
CSP 与 Actor 类似,process(在 go 中则是 goroutine) 对应 acotor,也就是发送消息的实体。 channel 对应 mailbox,是传递消息的载体。区别在与一个 actor 只有一个 mailbox,actor 和 mailbox 是耦合的。channel 是作为 first-class 独立存在的(这在 golang 中很明显),channel 是匿名的。mailbox 是异步的,channel 一般是同步的(在 golang 里,channel 有同步模式,也可以设置缓冲区大小实现异步)。
参考:
总结
高并发的关键在于实现异步非阻塞,更加高效地利用 CPU。多线程可以达到非阻塞,但占用资源多,切换开销大。协程用栈的动态增长、用户态的调度来避免多线程的两个问题。事件驱动用单线程的方式,避免了占用太多系统资源,不需要关心线程安全,但无法利用多核。具体要采用哪种模型,还是要看需求。模型或技术只是工具,条条大陆通罗马。
比较优雅的还是 CSP 和 Actor 模型,因为能够符合人的思维习惯,避免了锁的使用。个人觉得加锁和多线程的方式,很容易被滥用,这是一种从微观出发和线性的思维方式,不够高屋建瓴。不如用消息通信来的耦合性更低。
高并发编程很有必要性。一方面,很多应用都需要高并发支持,网络的用户越来越多,业务场景会越来越复杂,需要有稳定和高效的服务器支持。另一方面,现代的计算机性能都是比较高的,但如果软件设计得不够好,就不能够把性能都给发挥出来。这就很浪费了。
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我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开源源码和项目,值得进一步研究和阅读,但时间有限,暂时没有深入。接下来会继续了解一下,然后更新一些文章:
- libtask golang 作者之一 Russ Cox 实现的 C 语言协程库,golang 的 goroutine 就参考了这个库的实现: https://swtch.com/libtask/
- libev 事件驱动编程框架:http://software.schmorp.de/pkg/libev.html
- akka scala 实现的 Actor 框架:https://akka.io/
这篇文章花了我快一周的时间,查了大量的资料,写作难度比我想象中大很多,而且还写得不好,引用了不少博客的说法,还没有办法自己组织出比较好的语言来阐述问题。有些点可能还理解错了,以后再改吧。不过好歹写完了。至少对主流的并发编程有了个感性的理解,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。
函数式编程
最近了解到,函数式编程也是一个可以用来解决并发问题的模型。
命令式语言和函数式语言的抽象不同。
命令式编程是对计算机硬件的抽象,关心的是解决问题的步骤。函数式编程是对数学的抽象,把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。
函数性语言两个特征:数据不可变,不依赖保存或检索状态的操;无副作用,用相同的输入调用函数,总是返回相同的值。也因此,可以不依赖锁来做并发编程。
还没有学习函数式的语言,所以对函数式编程如何做到并发不是很理解。但能感受到,函数式语言是一个值得探寻的领域。
有一句话“软件的首要技术使命是管理复杂度。”(《代码大全》)。之所以存在这么多抽象,一方面是要有效地解决问题,另一方面,也是为了降低程序员的心智负担。编程模型其实就是程序员看待问题的方式。同样解决问题,当然是选择编程友好、符合人的思维习惯的编程模型比较好。“代码是写给人看的,不是写给机器看的”(SICP)。虽然机器一样能执行,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解放人,让人能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刀刃上、花在创造性的工作上。
参考:
本文转载至:并发模型比较(https://gobomb.github.io/post/high-concurrency-model/)
微信公众号
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帐号,在微信公众帐号中回复◉加群◉即可加入到我们的 kubernetes 讨论群里面共同学习。
「真诚赞赏,手留余香」
请我喝杯咖啡?
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